凛冽寒冬与春风吹拂:今后的武清物流大趋势将如何演变?
发布时间:2019-04-09 05:29 | 作者: 武清物流货运公司 | 来源:www.tsxcwl.com
“2018年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进入2019年,这段话刷遍了各个圈子,大家都觉得未来的经济形势不大好....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相关文件报道,2019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从13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生产量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均上升,指数升幅在0.1至1.5个百分点之间;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下降,指数降幅在0.1至1.1个百分点之间。翻译过来就是四句话“经济运行有企稳迹象、社会需求仍有下行压力、生产经营活动偏冷、企业用工趋于减少”。
近两年,原本运价持续低迷公路运输行业,继经历了治超治限、油价上涨的“双杀”之后,可谓伤痕累累。很多散户司机乃至物流公司都做好了过冬的准备。而且这个“冬天”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冬天”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大家甚至认为这个“冬天”之后,看不到“春天”的影子。这就开始涉及到一个很直接的问题:物流行业真的会开始举步维艰吗?
物流业的繁荣与否可以说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一是制造业之间的生产资料流转,另一个则是消费品环节的商品运输周转。
关于制造业之间的生产资料流转:
从目前的东南亚国际形式来讲,出口增长不振、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等诸多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确有增长的态势。但即使这样,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依然无人可以撼动。在国际市场上,东南亚国家除了纺织品多一点(就是当年我们被诟病“8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纺织品),只要稍微复杂一点的商品,特别是涉及化工产品或者金属制品的,工业大国的高端产品基本上可以实现全方位领先。甚至可以现在的东南亚国家还不如开放前的中国市场:他们除了可以随时被设备替代的人力成本优势,就连纺织品的扣子和拉链还要进口,因为这些东南亚国家就是根本没有那么深厚的化工和金属品制造基础。就算未来能把制造业水平提高上去,成本控制也很难和传统的工业大国相比。所以,大家完全不用纠结于个别制造企业的逃离,至于制造升级、一带一路带来的红利将带来更为广阔的物流市场。总之一句话:制造业环节之间的生产资料流转的这杯羹,绝不会变小。
消费环节的商品运输周转:
再说消费环节,我们可以举一下例子: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国家电网开始逐步的开展全国区域电网覆盖工程,随之而来的是格力、美的、海尔等一系列电器制造商的崛起;而到了21世纪,全国的光纤与4G基站的建设又带来了诸如华为、中兴、小米等通信制造商的崛起。所以从本质上来讲,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某一相关领域产业有着本质的影响。与其说是电商造就了物流产业,倒不如说以高铁高速及各种公路网为依托的物流系统长期“哺育”着电商的发展。如今,中国的基础建设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并继续为国内消费增长搭建着越来越好的平台。
不要相信什么“拼××的崛起代表消费降级”的理论,事实是2015年起某宝发起了消费升级、品质升级,使无法跟上升级步伐的那部分消费者被甩下,正好由拼多多接盘了而已。再回头看看高端品牌服装、化妆品甚至奢侈品销量的节节攀升,就会明白“消费降级”就是一句鬼话,就算在发达国家消费也是分层级的,谁也没有把低端消费全部消灭的能力。因此不论是高端还是低端,消费总量在持续扩大是不争的事实,为带动内需而大力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继续展开。以完善的配套基础为依托,物流系统也将更加完善,为促进市场活力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消费环节的商品运输周转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市场规模与发展前景。